5歲義工王關愛弱勢 父母:幼兒基本品格訓練
發布時間: 2016/03/07 18:51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3:09
公民教育可以幾歲教?社區讀書會組織綠腳丫家長義工彭太 Shirley 的5歲大囡囡芊澄,自小已走出安樂窩,走入民間感受社會實況,她由 3 歲起已當義工,去年更做了10次義工,並特別關愛長者和露宿者。
小人兒在街上見有人丟膠樽,會主動跑上前拾起來,以免樽子絆跌老人家。她也比同齡港童捱得,曾參與過長達3、4小時的義工服務,包括為茶餐廳外牆塗鴉、為舊區居民洗樓。
Shirley本身也是義工,認為多讀繪本可以潛移默化公民教育,加上大人身體力行的示範,幼兒6歲前已可以擁有小公民概念。
由最簡單的賣旗做起,後來跟我們派月餅給露宿者,她初時也怕臭怕穢,要向她解釋露宿者與我們一樣,都是平等,後來便慢慢學懂尊重。
芊澄現在就讀全人發展的救恩學校幼稚園部,在學校已有很多機會走入社區、理解社會百態。「而爸爸每晚都陪她讀繪本、分析不同種類的新聞事件;平時的生活,女兒要學習主動解難,不可過於倚賴。」
去旅行要問路,去超市買東西,她負責詢問貨品位置;在餐廳不小心掉了食物落地,我們要她學習向侍應道歉並請對方清理;與親友飯聚,一定要叫齊人才可吃飯,吃完飯想離枱也要先告訴大家,這些對幼兒都是很基本的品格訓練。
過去一年,一家人參與過大大小小的10項義工服務,Shirley 解釋義工可以培養專注、忍耐,建立自信,令幼兒體會自己是社會一分子。
以下是一家人感到最深刻的義工體驗。
1. 深水埗洗樓
暑假去深水埗為舊樓居民洗樓,Shirley 謂洗樓連大人也到很辛苦,因沒預計過會做到一身大汗,打開垃圾筒走出大批蟑螂,並要掃走地上濃痰,還有要周圍拍門問人借水。
住戶都怕增加水費而拒絕,最後只有一家巴基斯坦籍家庭肯借水,芊澄望到居所約有200呎,卻住滿7、8人,當中有個妹妹與她一樣大。這些體會比我任何說教都要深刻更多。
2. 當環保小老師
媽媽為聖彼得小學設計過五場親子環保工作坊,芊澄負責當助手,教現場小學生把廢物重用再設計玩具。
她習慣同爸爸用廢物重組藝術品,例如把膠樽、廁紙筒砌機械人,都慣了拼拼貼貼,欣慰是見到她很雀躍地向學生提供意見及靈感,雖然工作時間長,一日下來已極之疲憊,但她完成後她很開心。
3. 探訪老人院
為老人院籌款月餅經費,並向老人家派發,她自行決定向誰募捐,最後成功籌集 20 多盒月餅。
籌款時要向人清晰表達目的和需要,能建立成功感。囡囡本來是很細膽的人,但近年密密做義工,加上生活上用不同方法訓練,今天已變得自信和大膽很多。
4. 去宜蘭玩DIY
除了做義工,爸爸覺得讓孩子理解很多東西由無到有的過程,也是很重要的教育。故近年去了 4 次宜蘭,參與當地的DIY工作體驗 ,如製作朱古力、做蠟筆、木屣、玻璃杯、風箏、銅鑼、蔥油餅等。彭生笑謂與囡囡製作過幾次蔥油餅。
一起落田觀察及收割、清洗、切碎、弄餅團,混和兩者,全面認知一件食物點樣生產出來,成型的過程不簡單,需要很大的付出,這些記憶日後能幫助她對待每件事的態度。
多數父母都希望子女考入名校,但 Shirley 坦言名校資源雖夠,惟眼見身邊有朋友的子女讀名校後,每周六日都要回校為校隊操練,便感到名校換來的是「冇左子女生活」。「我們想要一間學校真的用心了解孩子,會疼錫她,然而名校讓學生忙於比賽,為校爭光,無奈犧牲掉孩子正常生活,老師也沒時間給予學生足夠關心。」
我有朋友的子女讀名校,因為太忙,孩子一年來沒落過公園玩。故我們對入名校一定好,是有很大的商榷。
撰文 : 胡麗珊 TOPick 記者